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玉米又被“点名”了!这回有什么新说法?

    信息发布者:民以食为天
    2017-03-11 11:17:28    来源:农合论坛官网   转载

    玉米又被“点名”了!这回有什么新说法?

    2017-03-11 农合论坛官网

    从去年开始,玉米问题就是困扰许多农人的重大问题。地少的去年基本是赔个底掉,地多的也更是赔得挺多,所以不管是地少的农民还是地多的种植大户们,都对玉米谈之色变。而在今年的两会上,也频繁提到了“玉米”,一时间,玉米成了“网红”!


    玉米成“网红”,有何新举措呢?


    3月7日,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召开记者会,农业部负责人就“农业供给侧改革”答记者问。

   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指出,改革推进一年以来,我国籽粒玉米已调减3000万亩左右,对政策性粮食库存的消化起到作用。2017年,我国要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,累计调减总量争取达到4000万亩。

    这也意味着,我国北方“镰刀弯”地区等非优势主产区,将被继续调减1000万亩种植面积,由此推动中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。


    以玉米为首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,拉开序幕!


    从农业种植结构上来讲,粮食作物一直是一大主力。而在粮食种植中,玉米是牵动农业供给质量的重要作物。

    中国的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“镰刀弯”区域(即由东北向华北-西南-西北镰刀弯状分布)。玉米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“网红”,是由于这种农产品近年来出现的诡异现象——生产量、库存量和进口量“三量齐增”,其具体表现为边进口边积压库存,好粮入库而差粮入市。不少农业研究者认为其原因在于进口玉米比国内玉米便宜,国内国际价格“倒挂”。而“倒挂”的原因一方面是生产者能力问题,一方面则缘于2011年的玉米“托市”收储政策。

    于是,第一个举措就是减少政策对玉米的干预。2016年,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将以往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“市场化收购”加“补贴”的新机制。于是,仅黑龙江一个省份,2016年全年就调减了近2000万亩玉米。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,理顺了价格,激活了市场,提高了竞争力,带动了玉米加工,也倒逼了结构调整。


    真正关键的问题是:玉米减少后,种什么?怎么办?


    那么,玉米减少后,要怎么调整?这才是许多人迷茫的地方。知道玉米要减少要调整,那怎么调整? 

    第一,要考虑种什么?

    农业一大安全就是粮食安全。新世纪以来,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“十二连增”,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首次回落,减少104亿斤,其中大部分是玉米减少造成的。那在玉米减少后,如何保证粮食安全?

    1.就要发展可代替玉米的作物,比如大豆,杂粮、马铃薯等。同时,政策方面也会稳定稻谷、小麦的种植面积。

    2.请大家注意,不是说玉米就一点不能种了,优势产区的玉米是可以继续种植的,但要注意质量和产量。

    3.规模种植的朋友千万注意,一是规模适度,没有上过的项目不要盲目大面积上;二是提高规模经营的效率和质量,保质保量才能说话。

    第二,要考虑产业调整。

    什么是产业调整?比如,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后,相应带动了玉米加工业的发展,而由此带动整个加工业的发展。所以今年特别重点关注加工业、三产融合项目,从政策上将会有很大发展推动力,而从空间上来讲也有很大潜力。

    第三,要提高经营能力。

    这里说的经营能力,而不是种植能力。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集约化、综合化,单纯的种养很少,产业链都要综合发展。这样一来,就要求经营主体不光要有生产能力,而且要具备经营能力。比如拿合作社来说,单纯从事种养未来发展空间就很小,甚至有被淘汰的风险。所以你要去做产业链延伸,把产业链做起来,才有竞争力。

    传统农业之所以赚钱少就是因为生产方式,陈旧的生产方式使效率无法再提升。所以现在国家号召搞现代农业,规模经营,原来十个人的工作,通过机械一个人就能完成,而且产量质量都远远高于原来。产量质量都得升了,盈利自然也就提高了;有了产量和质量,合作社的竞争力就提升了。举个例子,你种了3亩地,想去跟超市谈合作,成功率几乎为0。为啥?产量小且质量无法保障,还不够运输成本。如果一个合作社说有上百社员,一年产量能达到多少,且是标准化生产质量有保障,这样合作的成功率就会很高。



    本文不代表本站立场,仅供参考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